河南农业大学欢迎你!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大要闻

科技小院谱写乡村振兴“大文章”——《人民日报》整版报道我校科技小院受到师生强烈反响

时间:2022-12-12 18:01:45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阅读:

编者按:2022年12月5日《人民日报》要闻版(第06版)报道我校科技小院《建好科技小院 助力乡村振兴》,文章以整版篇幅生动展示我校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做出的不懈努力和丰硕成果。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科技小院学生培养模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努力探索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之路,他们热爱生活,虽然条件艰苦,却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发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农大力量,展现农大担当。文章一经发出,在我校科技小院的师生们中引发热议,大家结合自身实际畅谈体会和感受。现将有关发言摘编如下: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全文)

人民日报马跃峰记者深入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一线采访调研


河南科技小院创始人、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叶优良 12月5日,《人民日报》再次报道了科技小院,对我们科技小院工作给予了肯定和鼓舞。十年来,团队老师和学生们,驻扎在生产一线,一步一个脚印,克服重重困难,从租住农户的房子到村委免费提供大院,从农户一开始的不信任到现在的依赖,从禹州一个科技小院发展到全省60个科技小院,我们把汗水洒在科技小院,把论文写在丰收大地,我们走过了充满坎坷和挑战的道路,我们也失去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看到农民的欢笑,看到学生的成长,心里也倍感安慰,为自己的付出点赞,为团队的老师和学生们自豪。过去的十年我们无怨无悔,党的二十大又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科技小院第二个年已经启航,我们将继续发扬科技小院精神,践行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动更多老师和学生加入科技小院队伍中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邓振营 人民日报马跃峰记者到我校禹州科技小院调研期间,我和宣传部同志们全程陪同学习协调。在采访过程中,我看到了大报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看到了媒体记者的认真细致,看到了学校对科技小院的重视和科技小院所取得的成绩,看到了当地干部和群众对农大的信任和支持,也看到了我们师生在基层的付出和成长。《人民日报》的报道扎实、翔实、真实,生动反映了科技小院的非凡十年,是对学校这项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河南农业大学厚生丰民办学理念的真实写照。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今后我们的宣传工作也要学习《人民日报》这种接地气的报道,坚持“三贴进”,将镜头和视角更多面向田间地头。我们的宣传人也要不断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传播农大故事,弘扬农大精神,展示农大形象,进一步凝心聚力,服务大局,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宋安东 12月5日,我校科技小院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在《人民日报》进行了整版报道,在学校引起高度关注,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给予充分肯定。这是对我校以前科技小院在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校今后一段时间的鞭策和鼓励。科技小院的建设和发展是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于强化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农业农村发展紧密结合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对于推动涉农类专业学位研究教育上水平上台阶,引导广大研究生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将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我校将继续强化科技小院建设,不断提升现有科技小院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支撑能力,不断扩大科技小院建设覆盖区域和覆盖行业领域,在科技小院建设和发展中提供好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使科技小院成为涉农类研究生培养的思想引领区、科技试验区、人生价值示范区,成为人才培养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结合的标志性平台和模式,不断提升我校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我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水平,为我校“双一流”创建贡献力量。

河南农业大学研工部部长:代莉 河南农业大学坚持十年的科技小院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同学们扑下身子,深入农户,学以致用,把劳动教育,耕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到日常教育管理中,真正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今后将逐步探索在科技小院创建功能型党支部,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以党建高质量引领科技小院的发展,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把党的建设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党员在哪里,支部就建在哪里,中心工作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全面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在评优评先等方面提供支持,鼓励同学们更好地服务三农,为同学们解决后顾之忧,促进科技小院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河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创新创业学院执行院长: 张红阳 12月5日,《人民日报》以一整版篇幅、以《建好科技小院 助力乡村振兴》为题,对科技小院工作进行了深度报道,我作为河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主要负责人,深刻感受到中央媒体的担当、感受到马跃峰记者工作的精细、更感受到对科技小院工作的支持和关注,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小院工作力度,推进本硕博贯通一体化培养,加大政产学研用精准化力度,打通科教、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全面服务农业生产,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塑造科技小院“河南模式”,为河南乡村振兴建功立业、奉献青春。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王宜伦 看到《人民日报》(2022年12月05日第06版)报道科技小院事迹心情很激动,中央权威媒体关注基层农业大学教师和学生,令大家欢欣鼓舞、振奋前行;感动知名记者马跃峰入住农村科技小院,与学生同吃同住、深入农家和地头,如实记录报道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点点滴滴,助力科技小院大发展。叶优良教授团队扎根基层,建成多个科技小院,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了人才培养和农技推广等模式,受到多方好评。资源与环境学院高度重视,以此为契机,积极行动,建设科技小院大讲堂和展厅,与研究生院、社会服务处等部门谋划,共同建好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

河南新野甘蓝科技小院指导老师、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李胜利 在认真学习了《人民日报》的报道《建好科技小院 助力乡村振兴》文章后,深刻体会到科技小院是人才全面高质量培养的有效载体。依托科技小院,研究生长期、深入生产一线过程中,就能发现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从中凝练出来的研究课题,才是面向产业发展主战场,取得的成果才能最大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助力乡村振兴。同时,科技小院也给学生们提供了深入接触、了解农村和农民的机会,锤炼了意志品质、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国家级科技小院的负责人,长期以来把研究生培养和支持当地特色蔬菜产业发展作为主要任务,近五年来,有三名研究生的科研课题依托科技小院完成。制定的省级地方标准“大葱工厂化育苗技术规程”于2021年发布实施,成功探索出适合我省的大葱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在南阳市新野县、社旗县进行推广,实现了大葱产业的提质增效。今后我们要在利用科技小院做好研究生培养的同时,积极探索为当地培养技术骨干,为当地产业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指导老师、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讲师:汪洋 读完昨天《人民日报》整版有关科技小院的报道后我非常兴奋,这是科技小院模式又一次被认可。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走出高校实验室,长期驻扎农村与学生一起开展农户和市场调研、试验示范和农技培训,我们有过迷惘和困惑,在团队负责人叶优良教授和精神领导人张福锁院士的激励下,我们坚持了下来。在科技小院这些年我们经历了很多困难,现在回头来看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的坚持帮助乡村增产增收,培养了一批有志向的中小学生,培训了上万名种植户和企业农技人员。服务社会、服务生产的过程中,我们与基层农技人员、种植大户、企业一起设置研究课题,攻坚克难。《人民日报》的报道让我深受鼓舞和自我肯定,也可以看到国家的“破四唯”行动是在逐步落地,让我们坚定了继续走科技小院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河南兰考小麦科技小院指导老师、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讲师:孟祥萍 第一次听到科技小院的名号是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术报告厅,当时的自己被张福锁院士讲的小院故事深深感动,也梦想着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小院一员,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为农民解决田间地头的实际问题。现在我终于实现了梦想,非常荣幸成为河南科技小院的一名指导老师,也对科技小院有了全面的认识。正如《人民日报》中所描述的,农技培训、田间出诊,将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送到田间地头都是我们科技小院的基本工作,千方百计为农户增加收益是我们的职责。乡村振兴需要科技下乡,而其长期的兴旺既需要懂业务又需要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人才,科技小院的学生长期驻扎在农村一线,他们拥有了与村里人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更重要的是几个月或者几年的锻炼让他们更加深爱他们所在的土地,更加愿意深入农村一线,将自己的理想和国家乡村振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论文写在大地上是学农人的初心,也是河南科技小院建立的本心,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新乡花生科技小院指导老师、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赵亚南 看到《人民日报》对禹州科技小院的整版报道后,心情非常激动,这是叶老师亲自带领学生在河南建立的第一个小院,也是叶老师带着我开展实践教学、科研试验、社会服务的第一站。禹州科技小院十年来的工作,为破解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做了很多探索和贡献,这些经验值得其他小院学习和借鉴。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感到身负重任,这些年我们在其他地方建立了多个小院,每个地方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也相信我们能够担起重任,做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河南汝南番茄科技小院指导老师:张涛 学习《人民日报》整版报道的文章《建好科技小院 助力乡村振兴》,了解到叶优良教授十年磨一剑,把实验室搬到田地里,将人才培养融入生产实践,参与农技培训、乡村管理、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组织爱心支教、敬老爱老等志愿活动,从农民起初的不信任到后来成了一家人,为科技小院建设打造了新样板,探索出人才培养和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作为国家科技小院负责人之一,目前已安排两名研究生入驻河南汝南番茄科技小院开展田间生产调研工作。我深深感受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同时也倍感振奋。下一步,我将以河南农业大学禹州科技小院为标杆,依托河南汝南番茄科技小院为窗口,与研究生一起针对汝南番茄生产中连作障碍、冬季弱光寡照等关键问题开展试验示范、田间技术指导,让更多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助力汝南县番茄产业标准化和品牌化打造,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河南荥阳河阴软籽石榴科技小院指导老师:胡青霞 在认真学习了12月5日《人民日报》题为《建好科技小院 助力乡村振兴》的文章后,我体会到了近些年国家对科技小院建设的重视,也看到了科技小院在传播科学技术、搭建科技供需桥梁、培养三农急需人才上发挥的作用。作为河南荥阳河阴软籽石榴科技小院的负责人,我明白肩上的责任,将认真吸取叶教授建设科技小院的经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合作的企业建设高科技示范田,同时结合科普宣传、开通技术服务热线等措施将科学的关键管理技术辐射到农户及周边县市,将农民需要的技术送到农民手里;在科技小院建立基本的研究条件,进驻研究生和本科生,针对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石榴籽粒发育问题、病虫害防治问题以及采后果实保鲜问题依托科技小院展开相关研究,将好事真正做好。

河南汝阳香菇科技小院指导老师:李瑜 《人民日报》报道了我校资环学院叶优良老师的科技小院建设情况,驻扎在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下到农田收集数据,科研选题方向瞄准种田难题,融入农业生产实践,真正把实验室搬到田地里,扎根一线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河南汝阳香菇科技小院成功入选国家级科技小院建设名单,李瑜入选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河南)第一批专家,后期将派驻多名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长期入驻汝阳香菇科技小院,有力推动我省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与农业农村发展紧密结合,为全面推进汝阳县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河南浚县生猪科技小院指导老师:李秀领 乡村振兴靠科技,科技服务有小院。科技小院培育的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力量,孕育的是广袤乡村的美好未来。叶优良教授带领科技小院师生长期驻扎在科技小院,在田间地头搭起了科研平台,在广阔田野上播撒希望,在泥土中滋养着三农情怀。他们为农民送去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架起了专家直接联系农民的桥梁,解决了农业农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打通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下一步我们河南浚县生猪科技小院也将持续以解决生猪产业瓶颈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生猪养殖科技人才,提高农民高效养殖技术,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相信越来越多的科技小院将在祖国大地上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华丽乐章。

河南科技小院团队科研助理:李群 时光荏苒,我来到河南科技小院也已经三年了。这三年很长,我作为一个农业学科的门外汉,到现在遇到有多年种植经验的农户也能侃侃而谈,正是在这漫长的三年时间里,从零开始学习,在实验室,在田埂间得到了锻炼。这三年很短,相对于河南科技小院在叶优良老师的领导下,从无到有,十年磨一剑的这十年里,我在河南科技小院的这三年,所做的工作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河南科技小院全体师生的努力奋斗中,我们才能做到如今的一飞冲天,通过《人民日报》,让全国人民都认识了我们河南科技小院。今后,我还要继续坚守自己的岗位,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2013级研究生:刘春雨 正值科技小院十周年之际,深有感触,一下子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九年前。2013年我有幸加入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这个大家庭,来到小院第一天,老师、师兄师姐与我谈心,那晚我热血澎湃地在小院日志中写道:我从零下四十度的中国冷极,来到了零上四十度的中原大地,希望我能永远保持这份八十度的热情,投入到我所热爱的专业中,这句话仍然在鼓励着我前行。回顾科技小院的十年,我们与科技小院一同成长,一路拼搏。科技小院在教给我各种生活技能、农技知识的同时,也磨练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即使是在如今工作中,我仍然受益匪浅。如今“小院”虽小,但做出了“品牌”,写出了“大文章”,未来相信科技小院与广大农民相结合,定能生生不息振兴农业。

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2014级研究生李帅 十年前,初入禹州科技小院,白天分区入户、走访调研,晚上测量数据、整理资料;年后准备春管培训会,暑期筹划广场舞大赛;老师田间指导为我们培训,我们“三轮”出行帮农户解难题……转眼已十年,一幕幕还在眼前,那时的初心是:学有所用,为农户解忧!十年里,田间地头留下了一串串的脚印,农户、企业、政府,科技小院在努力将它们串联,搭建一个“三农”的平台,打造一个学生的培养模式。从怀疑到信任,从拒绝到依赖,在一代代“我”“我们”的精心呵护下,这颗种子在不断扎根、发芽、茁壮成长,现已成长为足以遮风避雨、哺育大地的参天大树。十年后,我扎根在基层金融服务的一线,在“三农”的另一片领域践行“服务三农,改善民生”的使命。东风不破少年梦,依旧常怀赤子心。回首过去,感恩小院里经历的种种。展望未来,愿它容纳更多、创造更多。

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2015级研究生安志超 看到科技小院刚建立时租用的熟悉的院子,听着康城村村民转变的亲切故事,一下想到了2013年10月1日第一次到禹州科技小院的场景,思绪万千。回想起在科技小院的点点滴滴,第一次在小院做饭,第一次在田间地头给农户进行技术培训,第一次在雪地里数苗测量数据,第一次在一线发现生产问题发表论文……从不敢跟农户、企业人员、政府领导交流,到张口即来,从不会做饭到一桌拿手菜,很庆幸当初选择了科技小院,也感谢小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长平台。在农村感受到作为农业学子的被需求感,体验到专业的自信感,在科技小院团队感受到老师的用心指导、同学间的支持,为三农的奉献精神与传承,也是一直激励着我做好科技小院的动力,一生的宝贵财富。祝愿科技小院在老师、师弟师妹的接续奋斗下,越来越好!

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2017级研究生任宁 看到小院有如此大的变化,内心无比激动,今年是河南科技小院发展建设的第十年,特别是看到各大媒体争相以河南科技小院为题材进行报道,觉得这十年来河南科技小院在叶老师的辛苦付出下迎来了真正的开花结果。现在回想起来读研时和老师们一起为小院发展而奋斗的经历,仍然历历在目。2017至2019年,两年多的时间,河南科技小院留下了我许多的足迹,在为小院发展积极贡献力量的同时,小院也教会我了很多除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这些在现在以及将来都是我个人最宝贵的财富。

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2017级研究生付文 感谢《人民日报》对科技小院进行报道。万事开头难,在科技小院建设阶段遇到了很多困难,老师学生在村里租房,睡大通铺,村里人不信任……我入驻小院期间,科技小院在村里有了一定知名度,农户有问题就找我们。再到现在,国内外建立了300余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发展壮大既离不开叶老师等专家的坚持,也离不开媒体工作者的广泛宣传,尤其是《人民日报》这种非常有影响力的媒体,让科技小院被更多的人熟知。虽然我们已经从科技小院毕业,但是在新的岗位上,我们将用科技小院学的本领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一己之力。

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2020级研究生:田培雨 从大一到研三,我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科技小院度过的。我看着师兄师姐们逆流而上,脱下白大褂,戴上草帽,把梦想描绘在祖国大地上,所以我跟上了他们的脚步,加入了科技小院的大家庭。作为科技小院的一份子,我很荣幸可以赶上河南科技小院十周年的关键节点,扎根沃土,服务三农,十年磨一剑,如今河南科技小院已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本次《人民日报》的采访更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河南科技小院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我们作为科技小院的学生代言人,不仅要做好科学试验,更要抓好社会服务不能丢,坚持为当地农业发展服务、坚持传播新技术、坚持解决农业生产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我即将毕业,但我始终不会抛弃科技小院成员的身份,并希望可以一直为三农事业做出贡献。

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2022级研究生:胡雪铃 听到手机微信提示音,顺势打开手机一看,竟然是老师转发的《人民日报》的报道,整版报道都是关于河南农业大学禹州小麦科技小院。仔细阅读后,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充满了感激之情,真的非常感谢《人民日报》对我们科技小院的工作的支持和认同。此篇报道不仅是对我近一年来工作的肯定,同时更进一步点燃我继续为当地农村和农户服务的热情。河南科技小院发展至今,都是老师和师兄师姐们共同做出的努力,他们把最难开展的工作已经做好,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在学习师兄师姐们的经验下,同时也要不断总结,和同门一起将科技小院努力做到更好、更大,驻扎农村生产一线,正如老师经常提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们将继续积极服务农村和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河南临颍辣椒科技小院2019级研究生李宏杰 河南科技小院在叶优良教授的带领下已经走过十余载,从禹州科技小院起步,辐射至新乡、兰考、杞县、临颍等地,培养了一批批的科技农民,更是培养出了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科技小院硕果累累!科技小院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试验基地,更是一个大家庭,各位老师就是家长,带领着我们逐渐成长。我们在科技小院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学到了如何与农户拉近距离,学到了为人处世之道,学到了在基层农业生产一线之中发光发热、奋斗不息的精神……在科技小院的这段经历将是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科技小院艰苦奋斗的精神将会在叶老师的带领下发扬光大,一直传承下去!

河南临颍辣椒科技小院2019级研究生司玉坤 12月5日,《人民日报》一篇《建好科技小院 助力乡村振兴》的文章让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几年前,那时的我们在小院里做试验示范、做农技培训、与种植大户沟通、与企业老板侃侃而谈,怀念那段单纯、美好且充实的时光。如今的河南科技小院在叶优良老师的带领下辐射范围越来越广,科研成果越来越丰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我们虽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但科技小院的这段经历我们不会忘,科技小院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不会忘,我们也必将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河南新乡花生科技小院2020级研究生:胡家钰 有幸陪伴着河南科技小院第一个十年,十年间河南科技小院师生践行着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理念,传承着吃苦耐劳、甘为奉献;求真务实、勇攀高峰;践行初心、弘农兴国的精神,为中原粮仓更加殷实和乡村振兴去努力。十年再出发,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运用科学技术回馈这片热土,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冲锋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河南新乡花生科技小院2020级研究生:张红燕 在此,非常感谢马跃峰记者的辛苦付出,感谢《人民日报》对我们工作给予的肯定。作为科技小院的一份子,此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一个人的价值,莫过于他人的肯定,接下来,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与老师一起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所学知识,发挥自身优势,做力所能及之事,在这里不仅仅是科学研究,更多的是解决生产问题,深入了解当地农业生产问题,田间出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农民解决急难愁盼农业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积极传播现代科学农业知识,让农民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做时代的科技农民。自己也在这里继续奋斗,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也欢迎更多的人加入我们。

河南新乡花生科技小院2021级研究生:高兵阳 作为河南科技小院的一份子,看到《人民日报》对河南科技小院的报道我很高兴、也很激动。报道中提到的农技培训、田间出诊、科学试验等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这些忙碌而充实的工作,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知识,还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同时,作为河南科技小院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学生,通过在科技小院的长期入驻,自己的理论知识、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也越来越能够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实践问题。未来,我将把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河南新乡花生科技小院2021级研究生:陈奋勇 回望过去,自2012年至2022年,十年时间,河南科技小院从最初叶优良教授建立的第1个科技小院到现在的20个小院,从原先的不起眼到现在被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树立为典型小院,从最早的孤军奋战到现在各级单位的大力支持……这一切都注定不凡,这一路都留下足迹,作为河南科技小院团队的研究生,触摸着老师和之前入驻小院研究生留下的岁月、倾听着来自不同方向对小院的热情回响、感受着河南科技小院在这片中原沃土之上剧烈的心跳,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促使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技小院的浪潮中去。

河南新乡花生科技小院2021级研究生:王潇 禹州科技小院让我收获颇丰,看到它被《人民日报》报道,展现在大众面前,我十分欣慰和感动,因为在这里让我把在学校学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让我更好地学习、了解并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让我可以学以致用,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地方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之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同时在小院与农户的接触也让我在待人处事方面得到锻炼,学会与农户打交道。与此同时,在小院的生活也让我更进一步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所学知识用来帮农户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通过做试验来帮当地农户进行更加合理科学的优化种植方案,还通过培训教农户识别防治作物病虫害,这都是我们为乡村振兴做的点点滴滴,是我们当代农业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工作。

河南新乡花生科技小院2021级研究生:高怡帆 看到《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科技小院——禹州科技小院,感到十分荣幸,我作为科技小院的一员,要为科技小院的建设添砖加瓦。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我在田间地头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收获很大,锻炼了吃苦耐劳、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更加坚定作为科技小院的一份子,坚守信念,提升科学素质,积极开展农户培训、田间出诊等工作,真正成为当地的农业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河南新乡花生科技小院2022级研究生:袁世仑 河南科技小院度过了它的第一个十年,身为科技小院的一员我感到十分的荣幸。《人民日报》对禹州科技小院的认可也标志着科技小院项目逐渐深入人心,由衷地感谢《人民日报》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本着“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方针,从一开始科技小院项目就立足于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从一开始的怀疑,到逐渐适应,最后成为村里农民的答疑点。我们像树苗一样不断成长,扎根土地不断汲取营养,并不断地结出果实回馈一路上所有支持我们的人。《人民日报》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刊物,这篇文章证明我们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再次感谢《人民日报》对我们的宣传,河南科技小院必将埋头苦干,砥砺前行,不负人民的认可。

河南新乡花生科技小院2022级研究生:韩亚迪 非常有幸《人民日报》报道了科技小院,也非常感谢《人民日报》给我们这次机会,我们河南科技小院的主要任务就是扎根农村,服务三农。跟农民同住同吃同劳动,为农民解决田间地头里的实际问题,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只要农民收益了,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们要加强精神传承,坚定“科技小院”文化自信。我们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农民捧在手心里。我们充分感悟三农之艰、体验农民亲情,培养了与农民的感情。我们要以为民情怀为激励,办好农民得以信赖的“科技小院”。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河南科技小院会更加努力,为更多的农民解决更多的问题。

河南兰考小麦科技小院2022级研究生:介斌 看完整篇报道,我非常感激《人民日报》对我们科技小院的认同,作为河南科技小院的一名成员,我感到荣幸的同时,又备受鼓舞,认为我们的付出非常有意义。这同时也是我们科技小院数年来在一线上共同努力奋斗的成果的展示。在此我再次感谢《人民日报》对我们的科技小院的工作的支持,为此我们会更加努力奋斗,响应国家的号召,对“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积极回应。我们会将科技小院做得更好、更大、更强,让科技小院扎根基层,服务三农,为我们的国家建造一个和谐美丽的乡村。

河南兰考小麦科技小院2022级研究生:李方方 今天看完报道之后,我作为河南科技小院的一员感到非常自豪,今年是科技小院成立十周年,也是我加入科技小院研究生团队的第一年。有一句名言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做到“关注三农,服务三农”,同时“爱农、知农、学农、兴农”,这不只是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号,更重要的是放在心里,付诸行动,其真正意义在于参与学习的过程。

河南兰考小麦科技小院2022级研究生:许宇蒙 今天《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了河南农业大学禹州科技小院,看完报道之后,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备受鼓舞,回想起自己三年前去的第一个科技小院就是禹州科技小院,也就是在那时我被科技小院的模式深深地吸引了。今年是科技小院成立十周年,也是我加入科技小院研究生团队的第一年,十年磨一剑,整装再出发,我对科技小院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科技小院是一种新型培养模式,研究生长期扎根基层,零距离接触三农,全方位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河南科技小院在叶老师的带领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蝶变,如今我们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时代,希望我们的青春都能在科技小院里拔节生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要写在粮食丰产上。

河南杞县大蒜科技小院2020级研究生:赵富林 非常感谢《人民日报》对河南科技小院的认可。身为河南科技小院的一份子我感到十分光荣,这是对科技小院成员奋斗在农业生产一线得到成果的展示,同时也是对我们勤奋努力工作的证明与认可。科技小院全体成员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奋战在农业第一线,建设好科技小院,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河南科技小院的一份力量。我也将继续在科技小院中努力工作,在科技小院中奉献我的青春热血,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河南杞县大蒜科技小院2021级研究生崔元东 青春奋斗正当时,乡村振兴我为先。《人民日报》对河南科技小院的工作进行了报道,河南科技小院十年来的工作成就令人瞩目,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好评。作为河南科技小院的一份子,我也与有荣焉,为十年来老师们和师兄师姐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十年来,河南科技小院团队的师生们夙兴夜寐,不辞劳苦,无论严寒与酷暑,总是出现在河南各地广袤的田野里,为广大农户解决各种生产难题,带领农户进行技术革新,帮助农户增产增收,以一种脚踏实地,弘农爱民的精神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如今,我们接起了河南科技小院的接力棒,更是深刻地了解河南科技小院的担当。因此,我们将继续深入生产一线,将乡村基层当作成就自我的“练兵场”,砥砺自我,踏实苦干,将青春奉献在祖国的田野里,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我相信,下一个十年,河南科技小院会做得更好!


相关链接:

河南科技小院

河南科技小院是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依托,以大学生和研究生扎根农村为主体,以企业为支撑,以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民为服务对象,以测土配方施肥、高产栽培、病虫草害防治等农业技术为载体的集科研、教学、示范推广为一体的“三农”服务平台。通过大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实现巩固理论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农民素质、传播科技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加速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形象、促进增产增收、综合利用资源、活跃农村文化等目的,以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

科技小院的建立,缩短了农民与技术人员之间的距离,解决了农民在生产中的技术需求,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和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促进了县、校、企、农的融合,真正实现了“科学研究示范推广紧密结合传技术,政府专家企业农民共同参与保丰收”。

undefined

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图

自2012年以来,先后在禹州、杞县、临颍、新乡、柘城等地建立24个科技小院,培养本科生、研究生500多人,并探索出了阶梯式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训农民50000多人次,培养了100多位先锋学员,指导种植大户200多个,培训企业业务员80000多人次,技术覆盖100万亩以上。编写了小麦、玉米、大蒜、大豆、花生、辣椒、棉花等多种作物的高产高效技术规程,并形成了大面积的高产高效优质绿色示范。开展肥料、种子、植保方面的新产品和新技术集成创新试验示范;通过示范观摩带动当地农户科学种田,实现节本增效,绿色发展。举办高产高效竞赛、广场舞大赛、庆丰收等多种活动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受到农户、企业、学校、政府、专家等各方面的好评,实现了企业生产——学生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农民受益的一体化应用模式。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了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小院协会,建有河南科技小院网站(http∶//www.henankejixiaoyuan.com)和微信平台(Henankejixiaoyuan)。自2021年开始,开办了“科学施肥 提质增效 绿色发展”公益讲座。


河南禹州小麦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丰富多彩的日常工作


2022年8月31日《光明日报》07版丨我校学子“科技小院”心得体会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2022年9月28日《光明日报》07版丨叶优良:科技引路,让种植户心里亮堂堂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相关链接:农大“科技小院”:乡村振兴旗帜下的一抹红

编辑/孙慧敏 签审/邓振营 审核/周红飞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