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立足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深刻洞察农业科技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定性作用,为破解乡村振兴进程中遇到的难题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正在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迈进,农业科技的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这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要素驱动阶段,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尚存在诸多问题。2017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13.6万家,其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仅占6.3%。2016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营收25.7万亿元,其中涉农高新技术企业营收仅占5.6%。这都充分说明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发挥尚不充分。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地位,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优化环境配置,及时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培育一批高新农业科技成果,更加凸显农业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最终是要转化为科技成果体现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目前,我省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和应用仍存在转化率不高、与生产实际对接不紧密等诸多不足,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我省《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需要科技成果为其升级换代注入活力,生态宜居需要科技成果解决严峻的环保问题,生活富裕需要科技成果为农民群众提供致富技能,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也需要新的科技成果开辟新途径。为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将农业科技成果的产生与实际需求进行对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活动的针对性,确保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从顶层和源头上更加符合实际需求;要从破解体制机制困境入手,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体系,搭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畅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让农业科技成果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再美好的愿望也需要“人”来实现。中原乡村广袤大地急需农业科技人才参与其中,贡献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农业科技人才是整个人才队伍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农业科技人才作用,就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并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把肯下基层作为评价农业科技人才重要因素,真正让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想下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就要加大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为其发挥人才培养、教育培训、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优势提供支持;就要构筑“内外”结合、多层次的人才梯队,激发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创新活力,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职业农民、新型农民的培训,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造就更多乡土科技人才;就要营造良好环境,支持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兴业。
加强农业科技制度供给
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农业科技制度建设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尤其需要加强。现行的制度和政策对近年来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于河南整体而言,一个完善、健全、规范的农科科技制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成。现实与未来都需要我们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制度的“四梁八柱”,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制度体系。为此,我们一是要查缺补漏,建立制度。对于已经成熟定型的制度,未来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对于还不够健全的制度,应与时俱进地完善;而对于尚属空白的领域,则应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二是要加强制度规划的编制实施,加强各类制度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农业科技工作合力,调动各方对农业科技大力支持,让原本一些“各自为政”的制度围绕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形成相互联动的制度整体。三是要持续提升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统筹当前需要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增强制度可操作性,切实发挥制度建设对农业科技的促进作用。四是要不断推动农业科技制度的落地生根,加强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反馈和调整政策的不足之处,建立动态的制度调整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科技是顺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既定目标任务的重要抓手。推进农业科技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科学谋划,落细落实,久久为功。⑩5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